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

移動平均線理論架構的建立(二)

移動平均線理論架構的建立(二)
by William on 2007/01/26 14:12

 

葛蘭碧移動平均線八大法則

    此八大法則由葛蘭碧提出,至今已廣為國內證卷界使用。我們都知道學習技術分析的目的,就是要正確掌握股票進出的「時點」,而平均線八大法則就是利用K線與某一條平均線,兩者所構成的相互位置關係,歸納出八種不同的買賣進出訊號,由於簡單易懂,因此廣受歡迎。

    2-3即為移動頻均線八大法則的圖示,其中波動幅度較大的實體線是K線,而走勢平緩的虛線即為平均線。

 

    由於現在要介紹的是基本理論,因此不必執著於釋多少天期的均線,它可以是季線、半年線或是年線,也可以適任何天期較長的均線。

    由圖2-3可看出K線與MA所呈現的買賣訊號共有八種,所以稱為移動平均線八大法則。圖中 14為買進訊號,58為賣出訊號。

 買進訊號

     編號1的第一個買點,一般都以下面的術語說明:「K線從平均線下方往上突破」,為編號1 的買進訊號。這種說明方式,只是把圖形用話講一遍而已,對我們了解八大法則的本質毫無幫助,為了知其所以然,必須要有不同解釋方法。

為了明瞭何以交叉點1是買進訊號,先看1之前的A點與B點,由前一節的說明,可知A 點在K線上,所以是市價,B點在MA上,所以是成本,此時A小於B,所以市價低於成本,可知     A B是虧損。在1之後A是市價B是成本,市價高於成本,所已AB是獲利。

    所以交叉點1之前,投資人處於虧損狀態,1之後投資人轉而處於獲利狀態,因此 1是投資人由虧轉盈的「轉捩點」。我們都知道,當投資人投資虧損之後,他對再買股票可是極端保守謹慎的,相反地,買股票賺了錢之後,膽子也會跟著大起來。

    因此,若以這樣的說明:「1代表投資人由虧轉盈的轉捩點」,事不是要比傳統的說明:「K線從平均線下方往上突破」,要來得更明確、合理?

編號23的買點,基本上沒有太大差異,這兩種買進訊號都發生在相同的股市條件下,都是在MA持續處於上升狀態,亦即平均成本線不斷墊高的情況下。

    當股價因漲幅過大而回檔後,如果這時平均線仍處於上升狀態,股價(K)通常是跌到均線就會停止,如 2之處。如果股價跌時較急,則有可能瞬間跌破至均線支撐,如3之處,但很快即反彈至均線上,因此3的情況稱為「假突破」。

    何以跌到23即止跌,而形成一個新的買點?那是因為MA 仍處於上升狀態,表示平均成本仍持續上升,整個市場仍處於多頭的氣氛中。佌時市價既然已經止跌回眾人的平均成本,則套牢的人也就不想再賣了,然而高檔已經獲利了結的人,則趁機進場撿便宜貨,因此形成了新的買進訊號。

    編號4的買點,與23 是完全不同的狀況,此時平均線以呈現往下走的狀態,代表平均成本日漸降低,空頭市場已然來臨。這時K線早已跌到MA以下,投資人已處於虧損狀態。此時如果跌幅夠大,如編號4之處,則套牢的人賣出意願降低,以獲利者進場搶反彈,而形成一個買進訊號。

賣出訊號

 

    現在來談談賣出訊號。編號58的四個賣出訊號,剛好與 14是完全對應的相反情況。如15對應,26 對應,37對應,48對應。如果以完全了解14的意義之後,則56也就很容易理解了。

    編號5的賣出訊號,我們不要人云亦云說成:「K線從平均線的上方往下跌破」,而應該解釋成:「投資人由盈轉虧的轉捩點」,既然由賺變賠當然是攸該要賣出了。

    編號67的買點,都發生在MA持續下降的狀態下,也就是平均成本不斷降低之際。

    當股價因跌幅過大而反彈後,如果平均線仍然處於下降狀態,K線通常會反彈到均線就停止,如6之處。如果漲勢較急,亦有可能瞬間突破均線壓力,如 7之處。但很快即跌破到均線以下,因此7的情況稱為「假突破」。

    何以反彈到67即停止上漲,而形成一個信的賣點呢?那是因為MA 仍然處於下降狀態,平均成本仍然持續下降,整個市場仍處於空頭氣氛。此時市價既然已經漲回眾人的平均成本,則可趁機解套,因此由46的反彈階段,通常稱為「解套行情」。

    編號8的賣點,與67 也是完全不相同的狀況,此時MA仍在上升狀態中,表示仍在平均成本上升的多頭市場。此時K線在MA之上,投資人處於獲利狀態。此時如果漲幅夠大,如8之處,則大幅獲利的投資人獲利了結的意願大為提高,因而形成了賣出訊號。

歸納買賣時機

 

    以上為平均線八大法則的八種買賣時機說明,其實還可以歸納出更簡單兩種狀況:

    一、1235 67,這六種買賣訊號與前六種買賣時機非常明確,「當K線碰到MA時」就是買賣訊號,亦即KMAK MA0時,就是該買進或賣出了

    二、48,這兩種買賣訊號與前六種明顯不同,前六種是KMA,但48K線離均線越遠越好,即KMA0 ,就是MAXKMA∣,取K線與MA距離的極大值。

    在上述六種情況下,K線與MA有否接觸,從K線圖上可一目了然,不會有任何疑義。但是 48的情況下,到底要如才能知道,是否已經漲夠或跌夠了

,也就是KMA距離已到極大。就好比在圖4之前的Y點,你怎麼會知道是否已跌夠了,或是在8 之前的N點,你也不會知道是否已經漲夠了。

    因此,很明顯的八大法則中的48兩個買賣訊號上有不足之處,需要有其他的技術分析觀念來補足。以下就是作者提出用以補充八大法則不足之處的觀念。

乖離率

 

    由於平均線八大法則中的買賣觀念,都是兩兩對應的,依此對編號48的兩種狀況,只要了解一種,另一種自然也就明白了。以下就是以 8的狀況來說明,如何補充八大法則中的不足之處。

    2-4就是圖2-38部分。我們知道圖中的 MN部分,就是代表投資人每一股可以賺到的數字。假如這時我問你,MN代表10元,表示你每一股已經賺了10元,此時要不要賣掉股票,以便獲利了結?這時你要如何回答呢?一股已經賺10元,好像應該賣了,但如果在漲上去豈不可惜,真不知該怎麼決定才好。

其實你若有警覺的話,就會發現這個問題無法回答,因為我給你的條件不足,我告訴你一股賺了10元,但沒有告訴你成本是多少。因此可能的答案會有以下幾種:

一、 假定M點的成本為100元,N點的市價為110 元,則你的獲利率是(100100/10010

二、 假定成本是1,000元,市價是1,010元,那麼獲利率是(1,010 1,000/1,0001

三、 假定M點成本是10元,而N點市價是20 元,那麼報酬率為(2010/10100

    由此可知,雖然每股都是賺10元,但因股價成本不一樣,所以算出來的酬酬率也就不一樣。各位已經再不知不覺中學會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-報酬率

我們剛才所用的公式為:

  KMA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  市價-成本

--------------      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   MA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      成本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(公式2-4)

    一般在傳統的技術分析中都只介紹上述公式等號左邊的部份而已,不曾有人介紹等號右邊的觀念。等號左邊的公式即為傳統的「乖離率」公式,若以M點(均線)的數字為 100元,而N點(K線)的數字為110元來計算的話,那他的乖離率就是10%。

    不懂K線是市價,而平均線是成本的道理,就永遠得不到公式2-4右邊的結論。等號右邊的公式叫做「平均報酬率」或「平均獲利率」,簡稱報酬率或獲利率。

    現在回到圖2-2,再以裕隆的股價K線圖做個說明。首先我們界紹一般乖離率的觀念,它不必然是用在股市分析上。例如圖2-2 K線,可以把它當作是溫度、壓力、體積等各種物理現象的觀測值,而為了讓這觀測值數列的變化比較平滑,所以取其10天平均值,以便觀察其趨勢變化。

    4/7這天,這一個別觀測值的數字是64,而當日的10天平均值是 54.46,因此可知,當日的觀測值偏離其10天平均值的程度是(6454.46/54.4617.52%。如果你現在正在學數學或物理,那麼上述的說明方式完全正確。但如果你在學技術分析或投資學,那這種說明方式大有商榷的必要了。

    如果你正在研究股票,那麼對圖2-2的解釋方式應該為:

    4/7裕隆當日可賣出的市價為64元,當天之前10天內,所有已買進裕隆股票的投資人平均成本,每股市市54.46 元。所以以4/7的價格計算,10天內投資人每一股賺6454.469.54元,如過除以成本,換算成報酬率的話,則為9.54/54.4617.52

    如果只知道乖離率是K線偏離均線的程度,而不知他是報酬率,那就白白浪費了一個這麼重要的分析工具。能夠明瞭該離率是平均報酬率,就是在股市分析中,踏出很重要的一步了。

    在公式2-4的右邊部分中,分母部分一定要放成本,因為任何投資行為,都是「將本求利」,分子部分若市價大於成本即為獲利,否則就是虧損。要記住分母一定是成本。

    在上一節的平均線八大法則中,我們提到48的買賣訊號,由於需取K線與 MA之間距離的極大,因此需要補充不足的觀念。現在雖然已有乖離率的觀念可以補其不足,但仍然沒有根本解決問題,我們還是不知道該離率要達多大或多小,才是極端值,才是買賣點。這個其實是「歸納法的技術分析」的共通問題,需要透過統計學的「機率分配」觀念,才得以徹底了解,此部份容後再述。

    當你能經由短中長期不同的乖離率,得知不管是哪一天,所有短中長期投資人已經有多少投資報酬率時,心裡會踏實許多。

  

乖離率的故事

    相信多數經驗豐富的投資人,都還記得民國77924日,因當時的財政部長郭婉容,宣布 78年起開徵證劵交易所得稅,而導致其後連續19天無量崩盤,股價全數腰斬的故事。

    郭婉容當時未紓解反對壓力,而答應依年內賣出金額不超過一千萬元者,即使有所得亦免課證所稅,此舉造成了人頭戶氾濫,大大加重證所稅計算的負擔。

    到了788月左右,由於事前並無充分準備課徵證所稅應考慮的許多問題,導此幾已無課徵稅的可能。因此財政部又想出另一個替代方案,稱為「救源扣繳方式」。它有兩個計算步驟:第一,假定投資人賣出股票,都會有 10%的獲利,第二,證所稅率定為20%。所以就源扣繳的稅率,就是賣出金額的2%,也就是如果每次賣出金額是100萬元,就課2萬元的證所稅。

    此議一見報,市場為之嘩然,因原先的證所稅須計算卻有所得才能課稅,但新案不管投資人有沒有賺錢都要課稅,豈不較舊案嚴苛百倍?對股市的彰顯更顯不利。

    然而要說服財政部放棄新案,又談何容易?雖然市場不認同每次賣出股票,皆能有10%的獲利,但你又如何證明沒有10%的獲利。於是股市為此擾讓多日,所有股市專家皆從不同解度立論,目的就是要証明股市的獲利率沒有 10%這麼多。

    由於所有專家的立論,都沒有一個能為大眾接受的「通解」,因此大多數人都不認為這個問題能得到解答,如果財政部花了龐大預算購置的電腦,都算不出國人的股票投資報酬率,那又如何期望有人能解答這個問題。

    直到某一天,中國時報有位陳姓記者來採訪我對此問題的看法。我告訴她,大家要找的答案其實就是乖離率,然後也把當時不同的乖離率算出來給她,確實不到10%。第二天文章一發表立刻引起大眾的共鳴,所有人都同意乖離率確實就是報酬率。個股報酬率用個股 K線圖計算,股市全體報酬率則用加權指述的K線圖計算。接下來就有用功的同業跟著計算出每一支股票的乖離率來。

    故事到此,也不曉得財政部是否因為新案的假設條件已被破解,所以也就不再堅持推動就源扣繳的新案,最後連原本舊案的證所稅課徵方式也不了了之。

    將這個故事告訴各位,可以加深大家對乖離率的印象。這也給我們 一固啟示,簡單的公式不見得就不好用,重要的是,我們是否了解這公式背後的真正意義。